野人网 HI-神农架▾ 神农架文化 查看内容

刍议《神农架夜锣鼓》

2015-6-30 23:48| 发布者: hisnj| 查看: 7225| 评论: 0

摘要: 夜锣鼓,顾名思义,夜晚演奏的锣鼓。 神农架的夜锣鼓,是当地丧俗中“守孝”时演奏的一种锣鼓。早先,人们把这种锣鼓称为“丧葬锣鼓”、“阴锣鼓”或“打丧鼓”。后来,人们总认为这些叫法不雅,特别是对古稀老人的 ...

    夜锣鼓,顾名思义,夜晚演奏的锣鼓。
    神农架的夜锣鼓,是当地丧俗中“守孝”时演奏的一种锣鼓。早先,人们把这种锣鼓称为“丧葬锣鼓”、“阴锣鼓”或“打丧鼓”。后来,人们总认为这些叫法不雅,特别是对古稀老人的悼念,含有不敬之意,所以人们才把“打丧鼓”雅称为“夜锣鼓”。
山区的土葬都需要棺椁,葬礼大致分为三个仪程,即入棺封殓、孝子守灵(守孝)和出柩上山。入棺封殓时由“先生们”敲点光、擦锣钹为亡人开路荐灵;出柩上山时有火炮喇叭送葬;夜锣鼓则是专门为孝子“守孝”时设立的一种仪程。它的内容含有代替死者亲眷追思亡人生前的功过,祈祷亡人升仙,为后代儿孙祈福的意思。所以,人们把夜锣鼓又称为“打代思”。也含有“待尸”之意。
    人们总是迷信好事成双,为亡人打夜锣鼓并非好事。“千年不死一个,万年不死一双”就是歌师们为世人的祈祷。因此,灵堂上的所有设置都是单数,不仅灵前的三牲祭礼,出柩时的三声炮响,孝官的三炷香、三张纸、三杯酒及磕三个头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守孝时的“夜锣鼓”也分“开歌路”、“唱丧歌”及“还阳”三道程序。
开  歌  路
    神农架夜锣鼓的“开歌路”好比开场白,就像演戏前的打闹台,是为了打开夜锣鼓的演唱场面,表明唱歌的主题。
开歌路又叫“开歌场”,有繁有简。繁则要呈裱彰,请天兵神将接引亡者升仙,要有或三、或五、或七封银子的敇封,为后代祈福。还必须开五重门进府。简则一不请神,二不“讨封”,也不开五重门。开歌路的繁简是根据亡者的年龄、身份、地位及孝家的要求所决定的。
    开歌路需要两名资历较深(人们称为老手)的歌师,他们分持锣鼓,首先站在稻场边紧锣密鼓地大擂三通,正如他们在歌词中所唱:“孝家请我们开歌路,擂动三阵鼓”。然后像老秀才念祭文样边敲边说唱,孝子们跪行在前面烧纸引路,由稻场渐入灵堂。
    神农架夜锣鼓开歌路的方式多达几十种。它们不尽相同,分别有十请天兵神将、十借天兵神将、十开天地神府。祈求“天地水府”,或派来、或借来、或请来各路神仙。哪怕是同样唱的“十请”或“十开”,但他们所请的神人与所开的神府又不一样。只有两点是雷同的,一是开歌路必须开进“五重门”,二是所有开歌路的歌词都说的是歌鼓儿郎与一个叫“矮三娘”的古人有关,这也是当地古老的民俗文化给人们留下的一个难解之谜。
唱  丧  歌
    神农架的夜锣鼓歌,俗称“丧鼓歌”,也叫“唱丧歌”。它的涉及面广、影响面深,可分为赞颂歌、劝世歌、叹世歌、历史歌、十八扯、乱盘头和情趣歌。人们尊崇“百善孝为先”的伦理道德,不管什么类型的丧鼓歌都以劝善劝孝为主导。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孝歌”。神农架的夜锣鼓歌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 内容丰富多彩。它囊括万物,有对世人“百善孝为先”的劝导;有对忠奸善恶报应昭彰的剖析;有对人生生死的看法;有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评说;有对仕农工商、能工巧匠的赞誉;有对山川河流、鸟兽花卉的描绘;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与控诉;有对亡人是否升天堂或入地狱的丰富设想等等。它不仅是朗朗上口的歌谣,更是生活中的百科全书。
    其二,体裁韵脚独特,诗歌大都是四言八句、五言四句或八句、七言四句或八句等,全属双句体式。而神农架夜锣鼓歌词因其演唱板式的需要和“三起头”韵脚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歌词都是单句体式。
神农架的夜锣鼓歌有两种演奏方法:一是演奏“等板”,先唱一句打一短板,再唱两句打一长坂,这叫“三起头”。接着一句一短板、一句一短板地打两板,又叫“两起头”。然后变成两句一短板、两句一短板地直到结尾落韵再打一长板或转板。二是演奏“数板”,也必须要有“三起头”,但“两起头”只演唱一句便转成数板,直到结尾落韵时才打一长板或转板。以上的两种演奏方法,最短的歌词都必须要七句方能落下韵来。当然,长则九句、十一、十三……不限,但整首(段)歌必须是单句体式,否则,难以落韵。
    神农架夜锣鼓歌虽然是民俗产物,由于歌师们的水平限制,他们不懂什么是平仄对仗,但他们非常讲究合辙押韵。最好的韵脚是一韵到底,最起码的要求是“三起头”必须句句押韵,第四句才能调换韵脚。“来到孝家往里走,歌师拉住我的手,要我唱歌哪里有。从小学歌没学全,歌场不敢发狂言。唱错容易悔错难,得罪亲朋只为玩。”
从上面这首歌足以证明,他们对韵脚的要求是严谨的。尤为重要的是每首歌的“三起头”,它不仅韵脚要求严谨,也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有很多韵脚是用方言设立的,也只有当地的歌师用当地的方言才能唱出它的韵味儿。
    其三、语言通俗关风。古人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说奇不奇,说怪真怪,神农架夜锣鼓歌场中的大多数歌师大字不识几个,但谈今论古,头头是道;天文地理,无所不晓;阴阳八卦,样样通窍;《增广贤文》,横流倒背;掌故典故,如数珍宝。他们总结的是:“看了《增广》会说话,看了《西厢》丧风化,看了《西游》说大话。看了《水浒》好打架,看了《三国》志向大,八仙楼上吹喇叭,云里雾里纷天花。”他们说这是在歌场上世代相传的知识。加上他们平时掌握的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再结合现实生活见闻,信手拈来便是一首歌。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演唱生活,这类歌人们称为“凭心转”。这类歌多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歌师们虽然没有学过语法,也不懂什么是修辞,但他们却常常利用恰当的比喻、对比的手法来借古讽今、借彼刺此。听似讲故事,说笑话,却入木三分、尖酸刻薄,每首歌词都有所指,且含义深刻。这类歌如《善人游地府》、《样样有》等歌赞颂得让人心花怒放;《十想爹娘把儿养》、《孝子哭五更》等歌连叹带劝能让人声泪俱下;而《酒色财气歌》、《赌博佬歌》等歌能够把人挖苦得狗血淋头。人们边听边想,自然受益匪浅。这类歌不仅通俗易懂,也有关风情、风化。所以,这类歌最受人们的欢迎,它占据歌场内容的大半以上。
    其四、荤素得体有度。无论是英国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张恨水笔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戏曲中《蓝桥会》、《白蛇传》等等,无不尽情倾吐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都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当然!这些故事情节也少不了是夜锣鼓歌场中的蓝本资料,歌师们用方言土语将其改编成更叹,月叹、四季叹、十字叹来演唱,像《三伯访友》、《雪梅吊孝》等。歌师们甚至将其编成故事歌,他们用方言土语不仅把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得尽善尽美,而且故事情节也不尽相同。但唱得再好,在人们的心目中总认为那是“荤歌”(人们把带有爱情色彩的歌说成是荤段子歌),唱这类歌要分清亡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的场合。“半夜三更赶歌场,出门老娘对我讲,歌场之中莫傲强。上场莫唱《黑暗传》,扫场莫唱封神榜,少年莫唱英雄死,老年莫唱姐儿郎,老少歌师你莫欺,和气玩耍到天亮。还要帮忙送个葬。亡者上山再回乡。”这首老人们的训导歌足以证明这一点。可有人偏偏不信邪,结果上了大当。听老人们讲过一个有血泪教训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个姓郝名运来的歌师,由于平时太吝啬,歌场中又嬲人嫌,当他的老娘百年归山时,有位胆大的歌师就肆无忌惮的唱些姐儿郎的“荤段子”,最后竟公然唱到:“鼓上叫声运来哥,小鼻小眼小脑壳,人人说你奸家伙。蚊虫叼你一颗面,你从河边撵上坡,蚊虫叼你一颗米,搂起裤子撵过河。你的老娘去了豁,包谷推了三升多,捏到肚子慢慢过,勉强把她拖上坡。”这时,就有人出来打抱不平了,人家平时虽然有错,但毕竟是他老娘去世了,这样唱太不雅了,就上前回敬道:“叫声歌师听我说,只怕你没上过学,怎么唱出这种歌。说你唱的不是歌,你又赖在鼓上磨,说你唱的是支歌,唱歌又不分场合,下回再唱这种歌,鸡娃子打你额脑壳。”最后是用棍棒将其赶出了歌场。由此可见,神农架夜锣鼓歌场中的戏谑是有限度的。
      其五、攀比逼出好歌。“诗歌是活在人们嘴上的”。神农架夜锣鼓歌场非常热闹,歌场如战场。老少歌师们有的为了展示才华,有的为了交友学艺,他们首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相互客套奉承、恭维。进而相互戏谑,甚至挖苦、讽刺,对方受了侮辱时,语言也就更加辛辣刻毒,就开始“挖老疙瘩”、“翻门槛”进行攀比。常常提出一些十分刁钻古怪的难题盘问对方,对方在回答提问的同时,反而提出更加疑难的问题进行反问或指出提问者的毛病。往往是弄得对方窘迫难堪。“歌场莫说谦虚话,久闻歌师名气大,文韬武略都不差。愚下生来无文化,出世就学种庄稼,清明谷雨种包谷,立夏小满薅棉花,芒种夏至把秧插,小暑大署卖西瓜,立秋处暑毁麦茬,白露秋分收庄稼。五经四书一大沓,哪有工夫经营它,有心鼓上陪行家,秃子的脑壳——没得发。”这样就迫使歌手们要创新思维,不断学歌和编歌。正因如此,才逐渐产生了汉民族的创世史诗《黑暗传》。
    总之,神农架夜锣鼓歌场就像是一所生活的学堂,它能教人行善积德;它能教人发奋攻读;它能教人勤劳耕商;它能教人和睦乡邻,它能教人怎样正确对待“酒、色、财、气”……。它更像是一个展示生活、寓教予人的舞台。
还  阳  歌
    唱“还阳歌”是守孝吊亡仪式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夜锣鼓的“扫场”程序。还阳歌的歌词类似祭文,但更精练。为了扫除晦气,驱散阴霾,歌师们要尽己所能地为逝者请愿,为生者祈福,好让“孝家反义大发旺”。它不仅是招亡灵“还阳”,而且还有五方仙童来接亡灵升天,到极乐世界中去。有的则是祈求阎罗的宽恕,让亡灵减少各种“惩罚”之苦,早日超生、来生富贵。这就难免打上宗教信仰的烙印。
    根据亡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和孝家的要求,还阳分别有“大还阳”和“小还阳”。它和“开歌路”是对应的,“歌路”开得复杂必须“大还阳”,“歌路”开得简单就“小还阳”。
    小还阳是专门为“少年亡子”和无儿无女的孤寡亡人设立的,引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各种悼念歌词。一不还五方;二不请五方仙童;三不祈求阎王宽恕;四不向圣上讨封。但是五重门是一定要打出来的,否则就犯了忌讳。
    大还阳首先要为孝家送上祈福消灾的赞坛词,接着用“阳锣鼓”的各种号子唱出孝子对亡者的悼念,亡灵接受了孝官们的“三炷香”、“三张纸”、“三杯酒”后,要“十谢”出府,锣鼓才能打出五重门,然后“还五方”,祈求十殿阎王让五方仙童前来接引亡魂到极乐世界。歌师们还要替孝官到“金銮宝殿”向“当今皇上”讨得一穴宝地埋葬先亡。圣上御笔敇封后,他们才能带着“圣旨”回到孝府,而孝官必须讲大礼迎接“圣旨”,盛情款待“钦差”。这套程序又叫“接封”。至此,吊亡仪式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神农架的夜锣鼓,开歌路时为什么要进五重门和还阳时为什么要出五重门?这个问题在老艺人们的口中影影绰绰地有三种说法。一是,传说当年秦始皇死了,煞气太重,黑气中只见各种妖魔鬼怪和珍禽异兽龇牙咧嘴地往来穿梭,文武百官根本无法进入午朝门。有人出谋,让请来一班“艺人”敲锣打鼓地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并顺带用宗教法术镇邪。这班“艺人”就把他的生平事迹编成歌词,边打边唱绕紫禁城转了三天,果然退了煞气。他们说现在吊亡唱的“五重门”就是“午朝门”的谐音。二是,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某国王有一心腹大臣,是帮其成就霸业的开国元勋。国王登上了宝座,就敇封这位大臣为一品爵位的候爷,并为他造下了进出五重深宅大院的候府。可惜这位候爷英年早逝,国王为了感恩就封其“金顶御葬”。可在出殡时他却活了,当大家高兴地把他弄进候府时他又死了,再封殓出殡时他又活了,这样反复多次,直到国王敇封他的后裔为世袭公爵后,方才平息了“闹剧”。由此,“五进五出”不就是前朝帝王传下来的遗风吗!三是,就其山林文化,老人们说的是,夜锣鼓的开歌路和还阳,纯粹是为了让亡者在升天之际,最后全面享受一次山林文化娱乐(早先,山里的文化娱乐只有阳锣鼓、夜锣鼓和花锣鼓),好让亡者逍遥自在地到极乐世界。果不然,还阳时的唱腔引用了不少“阳锣鼓”的号子。
     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见经传,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神农架夜锣鼓非常深奥,也特别古老,语言别具特色,让人深不可测,里面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有待“识宝回子”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 鄂ICP备14017416号-1.©2014-2021 野人网-
    GMT+8, 2024-4-25 12:36 , Processed in 0.073108 second(s), 2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