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网 HI-神农架▾ 神农架文化 查看内容

神农架民间婚俗:哭嫁

2016-1-8 16:22| 发布者: hisnj| 查看: 3654| 评论: 0

摘要: 哭嫁是神农架的姑娘出嫁时,请九个未婚女友陪新娘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诉说感恩致谢亲人的一种婚俗礼仪,俗称"陪十姊妹"。哭嫁歌"源远流长,它是婚礼习俗中由新娘及其女亲友们唱出的抒情性歌谣。它是 ...
   哭嫁是神农架的姑娘出嫁时,请九个未婚女友陪新娘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诉说感恩致谢亲人的一种婚俗礼仪,俗称"陪十姊妹"。哭嫁歌"源远流长,它是婚礼习俗中由新娘及其女亲友们唱出的抒情性歌谣。它是叙事抒情的民间小调,曲调低沉悲戚、委婉流畅,令人同情,催人泪下,是神农架独具特色、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姑娘出阁要用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称“哭出门”、“哭发”、“谢亲”。哭嫁时唱的歌,称“哭嫁歌”。哭嫁是姑娘出嫁前向父母、哥嫂及亲人哭别一种婚礼习俗。

   哭嫁是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在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红烛生辉,香烟缭绕。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新娘居中,为“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ー起陪着新娘唱哭嫁歌,俗称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神农架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

   规模大、内容多、形式活、气氛浓是陪十姊妹的特点。哭的规矩为: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姑嫂哭,……哭的主要内容为:娘哭家穷嫁妆少,嘱女做个好媳妇;女哭父母养育恩,并谢置办嫁妆苦;再谢兄嫂姐妹手足情,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民谚称:“娘家哭得震天响,婆家富贵人兴旺。”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口传心授的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传统的歌谣。听歌看热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歌声通宵达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个时辰才降下帷幕。

   “陪十姊妹”有一定的程序。先由唱姊妹歌内行的人唱《开台歌"》:
   十姊妹来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一张桌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站喜鹊/喜鹊口里含白米,金鸡不鸣歌不落/东边唱歌西边接/今晚唱歌凑闹热/我们姊妹团团坐,唱起歌儿话离别。

   栀子开花叶叶儿翠/你家接我十姊妹/十姊十妹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说开台来就开台/开台歌儿唱起来/新打的剪子才开口/剪朵牡丹对石榴/东剪日头西剪月/当中剪个梁山伯。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同学读书来/男读三年不识女/女读三年知秀才。
   姊妹亲/姊妹亲/摘个石榴平半分/掰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今宵同唱哭嫁歌/同腔同调又同音。

   《开台歌》把门一开,歌声动情而来,她们海阔天空,尽情而歌。演唱内容十分丰富,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亲情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扬,有对未来的憧憬。唱词长短成句,格调清新,褒贬分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在演唱过程中,姑娘们常以"十"为题,民间有"十要"、"十唱"、"十想"、"十爱"、"十杯酒"、"十二月"等,把哭唱的内容不断拓宽和延伸。姑娘触景生情,宵夜时,她们就唱赞厨师手艺和席面的内容。新娘还要唱"斟酒歌"来答谢众姐妹,感恩祖德和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歌》:
   点燃红烛灯花开,九姊九妹陪我来。团圆桌上来结拜,胜似同胞共娘怀。今晚我把酒来筛,辞别大堂祖三代。女是娘的  罗裙带,长大成人知好歹。
   爹把女儿盘成人/肩挑背驮恩情深/儿今离别父母时/心内难过泪涟涟/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报父母养育恩/女儿若是男子命/孝敬父母到终身。
   声声哭娘肝肠断/千言万语说不完/十月怀胎娘受苦/哺养儿女乳汁干/背上背来怀中抱/只差把儿口中含/挨冻受俄费辛劳/省吃俭用细盘算/缝补浆洗心操尽/操心吃喝操心穿/娘教女儿做针线/挑花绣朵绘牡丹 /身传言教行礼仪/慈母恩情重如山。

   娘哭女的《劝女歌》:
   女儿你长大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到白头
   离了你的苦命爹/离了你的苦命娘 /拆了木桥换金桥/ 脱了蓝衫换紫袍。
   
   感谢兄嫂的《谢兄嫂》歌:
   绣花盖头头上蒙/哥哥嫂子把亲送/别家忙得金满斗/爹娘忙得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
   
   十姊妹难舍难分的《别离歌》和《送行歌》:
   迎亲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世上三年闰一月/今夜不闰五更头。
   一朝新人发/红袖伸出嫩笋芽/梅花宝镜闺房挂/象牙梳子手中拿/金盆打水香罗帕/淡点胭脂露银牙/红绣鞋儿五寸大/五步走来现莲花/绣房请出鸾凤驾/好似明珠出宝匣/辞家神(叩拜)/辞宗祖(叩拜)/拜父母(叩拜)/天地宗祖辞拜罢/出阁随夫享荣华。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手足情谊。哭嫁进行时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天亮了,“陪十姊妹”活动在"一张桌子圆又圆/中间圆个古铜钱/古铜钱上四个字/花好月圆到百年/"的《圆台歌》声中降下帷幕。

   《哭嫁歌》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由于是靠民间群体性集体创作传承,所以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过去神农架的姑娘几乎都没上过学、读过书,因此《哭嫁歌》的传承除了口头传承,几乎再无其他传承方式。而传承方式主要靠母传女、祖(母)传孙(女)、姐(嫂)传妹、姑传侄(女)等形式。各地都有一批“歌师傅”、“歌篓子”,只要邻近姐妹前来求教,她们往往毫不保留地传授。一些能认字的《哭嫁歌》爱好者,便开始把一些歌抄录成册,然后在民间相互传阅,《哭嫁歌》就是靠民间这种自然传承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神农架婚俗《哭嫁歌》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好用口耳相传的活态文学形式填补了妇女对婚姻这一历史文化的空白,用歌的形式记录下神农架的社会足迹、婚姻制度、婚礼习俗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妇女的社会心态和对美好婚姻的追求。由此可见,《哭嫁歌》是不同时代妇女对婚姻追求与向往的共同声音,它是千百年来神农架妇女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这种特殊的活态文学形式,有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神农架歌谣、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哭嫁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歌中有关劝告新娘出嫁后牢记家庭团结、夫妻和睦、妯娌礼让以及亲邻里、敬尊长、待亲朋、孝父母、重礼义、明廉耻等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歌唱时引经据典,聆听细品入情入理。那些教人勤俭持家、处世为人的歌,有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祖辈语重心长的教诲,姊妹情真意切的劝慰,极具伦理操行、传统美德的启迪教化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
  • 鄂ICP备14017416号-1.©2014-2021 野人网-
    GMT+8, 2024-4-24 22:14 , Processed in 0.07297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