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网 HI-神农架▾ 神农架文化 查看内容

神农架:北纬31度铸就的传奇

2014-11-24 22:18| 发布者: hisnj| 查看: 1252| 评论: 0

摘要: 位于北纬31度的湖北神农架,峰峦叠嶂,林海苍茫,被《环球游报》、海外驻华使节和驻华媒体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它不仅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 ...

     位于北纬31度的湖北神农架,峰峦叠嶂,林海苍茫,被《环球游报》、海外驻华使节和驻华媒体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它不仅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地质博物馆”。然而,神农架林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区。历史与时代的需求让神农架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程,曾经的过度开发让这里依旧经历着一个修复和保护的过程。落后的经济面貌期待转型,守着青山绿水的群众希望富裕。今天,“绿镜头 发现中国”采访组走进神农架,一睹这世界级生态资源宝库的奥秘,同时也深入了解当地立足生态,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

     存在与发现

     中国气象报记者 吴越 汪应琼

     在采访的日子里,神农架始终云雾缭绕,如同远古遗留下的玄幻传说一般,让人仿佛置身仙境,更增添几分神秘色彩。神农架傲然屹立在华中大地,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个奇迹。

     地理环境独特少有 立体气候孕育出生物学奇迹

     神农架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堪称北纬31度的“绿色奇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之成为我国南北植物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

     “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神农架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且多雨,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神农架低海拔地区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此外,由于神农架相对高差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高达3106.2米,最低点石柱河谷海拔只有398米。“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就下降0.5℃至0.7℃,雨量和湿度也随之增加,于是气候随着海拔增高渐次迭现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多种类型,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为800毫米至2500毫米不等。”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解释。

     独特的立体气候造就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使光、热、水等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形成远不同于平原地区水平气候带的立体气候层。这种多层次、多类型、复杂的立体气候孕育出神农架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和垂直差异性——神农架有着同一纬度最为丰富的林木,在垂直方向有着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竹林带。2014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哈佛大学的教授们在神农架考察时曾感慨,近3000种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植物能在这么小的区域范围内同时存在,这是一个生物学奇迹。

     科研价值独树一帜 中纬度保存最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如果来神农架只是匆匆一瞥这里的美景,那就错失真正了解与认知的机会。“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亘古悠悠走来的神农架,如同一个宝藏给世人带来惊奇与震撼。

     神农架堪称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距今19亿年来,这里沉积了一套独特的地层,被命名为“神农架群”,拥有前寒武系典型的群地层剖面、板桥大断裂、叠层石群、冰川擦痕、冰川漂砾,形成以冰川地貌、岩溶地貌等为主的地文景观。

     同时,作为神农架核心保护区的大九湖湿地是目前华中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大九湖湿地国家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谭开甲表示,泥炭沉积物对于华中地区数万年来气候变迁研究有着极其重大的科学价值,这里已经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历经岁月洗礼而成为“植物界活化石”的珙桐枝繁叶茂,千年杉树如威武的国王傲视群雄,萌翻了天的金丝猴在树枝间跳跃穿梭……神农架为许多珍贵物种创造了繁衍生息的机会。神农架林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罗永斌介绍,神农架拥有高等植物3239种,包括珙桐等原始古老植物,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神农香菊等特有植物;保护区有金丝猴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白林麝、白熊等白化动物30多种。

     “由于科学家的脚步尚未完全走完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所以这些并不能代表全部。”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史玉虎直言,未来这里会呈现给世人更多的惊喜。

     野人之谜尚未揭晓 科考脚步未止

     神农架的闻名最离不开的一个话题,便是野人。从《山海经》里的“枭阳”到诗人屈原笔下的“山鬼”,再到一个个声称与野人有过“一面之缘”的亲历者讲述,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从19世纪末,爱尔兰籍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和英国著名自然学家威尔逊先后来到这里,将大量珍贵的植被样本带到欧洲,到我国在1942年至1943年间组织的神农架科学考察,虽然野人之谜尚未揭晓,科考的脚步并未停止。

     时至今日,神农架已经成为研究地质地貌、天气气候、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等内容的重要科研基地。据了解,神农架保护区内建立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科学研究平台,其中包括建设珍稀植物培育基地18亩,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监测样地4处;建设大龙潭野外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小龙潭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官门山大鲵和梅花鹿繁育研究基地;搭建野外监测平台,与气象、环保、水利等部门联合建成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生物多样性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观测站、水文观测站等。

  

     恢复与保护

     中国气象报记者 李一鹏 通讯员 周建新

     52岁的王立国是神农架林区徐家庄林场一位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和护林防火的“护林人”,他的工作是和同伴到负责的山林中巡逻,检查是否有乱砍滥伐行为和火灾隐患,林木是否遭遇了病虫害。他说,大家都已经和森林打了30多年“交道”,自2000年之后,他们就是“护林人”了。然而在2000年之前,他们的角色却恰恰相反——林场中的砍树人。这种身份的转变,正折射出神农架林区从被粗犷开发到被悉心保护的过程。

     无序掠夺 “华中屋脊”遭破坏

     神农架素有“华中屋脊”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因需要木材大举开发神农架,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快速发展,树木遭到大规模砍伐。王立国回想起来觉得惋惜,那时各个林场都有任务,每次执行任务,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树木砍伐行动。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先后有10万工程兵进入林区砍伐树木,所到之处,砍木修路,搭建住所。1989年,林区森林覆盖率已从90%以上降到87.8%,超过100万亩林地从神农架消失。除了林地,湿地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大九湖景区如今景色优美,宁静祥和,然而人们很难想到,这里曾被排滞垦荒,变湖为田,十年前还是种满各种蔬菜的田地和旱化的土地。

     谭开甲告诉记者,自1986年起,政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将大九湖作为高山牧场大力发展,大面积开垦人工草场、兴建梅花鹿场和细毛羊场,但由于大九湖冬季寒冷,越冬牧草储备不足,交通不便又造成运输补给困难,畜牧业并未发展起来。自1995年起,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旅游开发,由于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旅游开发亦惨淡收场。2001年,人们开始探索反季节的蔬菜种植,围湖造田,兴建了万亩高山蔬菜基地,使湿地水面消失殆尽,多类型沼泽湿地急剧萎缩。另外,大量小型水电站的建设、林区居民伐木耕地等对生态破坏也很严重。

     划定红线 生态恢复成为发展强音

     如今的神农架,情况已大为不同。史玉虎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后,神农架林区的保护工作就逐渐开展。在1998年洪涝灾害后,针对长期以来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国家提出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砍伐。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副局长史学生介绍,在10年内,林区累计封山育林98.2万亩,人工造林2.6万亩,目前林区森林覆盖率90.4%,基本达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同时,政府也逐渐形成“绿色就是财富、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序利用”的原则。“我们决不踩生态保护的红线。”神农架林区政府副秘书长艾祖国告诉记者,防护林火必须严防死守,野生动物保护必须严管重罚,所有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生态优先,要坚守底线,百分之百做到“树不能伐,猎不准打,药不能采,矿不能开”。

     林区环保局副局长何莲告诉记者,神农架坚决禁止发展高能耗产业,不开发当地磷、硅等矿产,发展循环经济,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确保神农架林区生态环境、水环境、空气质量等继续优化。

     森林防火一直是当地工作重心,林区气象局局长张书强介绍,气象部门通过建设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加强预警和防火宣传、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布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卫星遥感森林火点监测情况,努力为林区防火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林区还通过建设保护区,为生态恢复和发展提供“试验田”。“保护区为林区在生态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示范和支撑。十年来保护区的旅游收入实现了从1000万元到2亿元的跨越,从事木材砍伐、销售的人,都转型到了生态旅游的岗位上。”罗永斌说。

     即便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对林区的进一步保护依旧面临不少问题。翁万珍是大九湖湿地公园土生土长的居民,经营着农家乐,收入不错,可今年她心里却多了个“疙瘩”。为了避免过多居民对湖区环境造成影响,政府决定对湖区内百姓进行整体“生态移民”,搬迁到25公里外的坪阡地区。翁万珍说,她理解政府的决定,政府部门也提出了补偿措施,但搬迁后的新挑战、经济的损失、自己对故土的不舍都让她有些踌躇。

     谭开甲表示,完成大九湖地区的生态移民是很大的事情,需要国家支持。

     今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要求对神农架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进行支持,并提出到2020年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1.4%等一系列要求,“华中屋脊”的修复和保护再次得到强劲推力。

  

     发展与转型

     中国气象报记者 苏玉君 李傲

     坎坎伐檀三十多年,这个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曾为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今天,根据湖北省政府以及发改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2013年,这里城乡居民收入仅为湖北省平均水平的65%。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绑缚在一起的例子并不多见,关键是选择怎样的发展途径来突围。

     立足生态 重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

     曾以伐木和筑路为主的粗放型经济没有为神农架带来巨大的财富,也没有留下可持续的工农业遗产。2012年,湖北省提出新的目标,神农架要彰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价值。“绿色决定生死”,这似乎解读与召唤着神农架的过去与未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在生态文明成为共识的今天,神农架迎来了发展机遇。艾祖国告诉记者,在这里,保护就是发展,生态就是优势。湖北省政府与神农架林区政府对这里的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进行了细致规划,神农架整体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禁止开发区域总面积达2685平方公里,一些核心保护区域是不允许开发的。因此,经济发展与转型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富足的优势,加快构筑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生态林业、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提高林区群众生活水平。

     经济转型意味着转换支柱产业。近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与其他资源利用形式相比,发展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的最佳战略。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它缘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觉醒,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打造了一条绿色产业链,符合时代的发展轨迹。

     生态旅游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神农架生态资源种类富集、体量巨大,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早已让它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神农架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与环境。

     神农架林区旅游发展委副主任岳发号告诉记者,神农架所拥有的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珍稀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冰川、岩溶等地质地貌都是具有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它的原始洪荒、神秘神奇,不仅极具震撼力,科研价值巨大且具有持续性。这些优势使得神农架犹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生态旅游不仅提升了神农架的品味和审美价值,而且改变了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新技术、新观念直接推动了当地交通、建筑、农田水利以及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多种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就业与收入。生态旅游所带来的裂变式发展远超想象。

     林区还不断整合资源,加大核心景区的改造升级,并与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及美国黄石公园等合作或建立友好关系,引进先进旅游发展理念,建设一个集观光、避暑、休闲、科考等特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林区气象部门在做好旅游景区预报服务的同时,还加强景区及一些重点区域暴雨洪涝监测预警、雷电防护等业务,并通过开展旅游舒适度预报业务及“神农架云海旅游景观分析”等课题研究,提高旅游气象服务水平。

     特色产业 提升生态林业与农业水平

     任何单一的产业结构都会给这个地区的发展带来风险,所以,神农架在加大生态旅游的筹码时,没有忽视当地林业和农业等的升级。林区政府倡导因地制宜发展林果、药材、茶叶等生态林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休闲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在海拔1000多米的木鱼镇青天袍旅游开发区,记者看到当地气象部门为特色农产品所进行的专项服务,他们在茶园里建立了气候因子监测系统,并与农业部门合作,研发完成“神农架绿茶气候生态品质溯源系统”。张书强介绍说,消费者能够随时通过扫描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查询到茶叶生长、采摘、生产过程期间的天气气候情况,了解茶叶品质等级、产地等信息,有效提高了神农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神农架深山茶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兵说,自从有了溯源系统,茶叶无论是价格还是销售量都有了明显上升,而且还增加了消费者信任度及食品安全的质量保障。

     神农架的中华小蜜蜂养殖也是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探索。景区蜂园基地养蜂人项斌说,神农架数千种植被为小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加上没有农药、化肥等污染,这里的蜂蜜质量优良,小蜜蜂养殖已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神农架尝试着“企业—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种植模式,重要的是它也改变了当地百姓对生存空间、资源的认识,使之成为生态资源的自觉保护者,并将这一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到神农架来的人。

  • 鄂ICP备14017416号-1.©2014-2021 野人网-
    GMT+8, 2024-10-14 01:19 , Processed in 0.088308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