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nj 发表于 2016-2-17 18:48:37

惊险与刺激!走进神农架密林深处

  神农架处于中国地形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交界处,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生态系统完整,地貌原始洪荒,生物多样性富集,因而赢得了“生物避难所”、“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清凉王国”、“华中水塔”等赞誉。

  同时,神农架从来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名字,常年流传的野人目击事件、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救治百姓等传说,给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早在上中学时,我就对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后来,我成了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终于有了机会深入神农架,详细考察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兵败”大蚂蟥沟
  不久前,我和同事杨开华、赵玉诚陪湖南吉首大学张代贵教授、北京生态作家古清生、中国林科院博士研究生李广亮,去神农架保护区老君山进行野外考察。
  上午9点,我们从老君山管理所出发,目的地是红日湾,据说那里的动植物非常丰富。过了木城哨卡,我们把车停下来,然后徒步向红日湾前进。但是听赵玉诚说,要想到达红日湾,必须经过两道“鬼门关”——小蚂蟥沟和大蚂蟥沟。
  蚂蟥,一个并不起眼的名字,难道它真的有同事说的那里厉害?我半信半疑地跟在他们后面。过了木城哨卡往里走了不远,他们就在前面大叫了,说脚上爬满了蚂蟥,我当时还很兴奋,想第一时间看看蚂蟥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在张老师的脚上,我看到了1条细长的虫子,头在空中不停地摆来摆去。赵玉诚眼急手快,他一下就看到我脚上也粘上了蚂蟥,这下可把我吓坏了,赶紧用手拽它,可是它有吸盘,紧紧地吸着我的鞋。最后还是在赵玉诚的帮助下,我才摆脱了那只蚂蟥。
  越往里走,身上的蚂蟥越多。我们只好一边前进,一边摘掉身上的蚂蟥。赵玉诚说,根据我们当时的条件和装备,躲避蚂蟥最好的办法就是快速前进,不给它们留任何机会。11点,我们穿越完了小蚂蟥沟,但这时候,我们几乎都在不停的与蚂蟥作战,根本无法开展工作。而且,听说前面的大蚂蟥沟更是蚂蟥横行,无奈之下,我们退缩了---仅进去8分钟,就退出来了……
  蚂蟥最让人害怕的,是它会吸食人体的血液,而且它的唾液中分泌一种抗凝血素,让人的伤口血流不止。幸好我们早有防备,也及时退却,所以才避免了被蚂蟥吸血的可怕遭遇。
  也许在茫茫的森林中,这些蚂蟥才是真正的主人。人类根本就不应该闯入本属于它们的天地。人类和他们一样,都只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普通一份子。
追寻多彩太阳鸟
  神农架鸟类资源非常丰富。现已查明共有鸟类300多种,而且珍稀种类较多,仅属于我国Ⅰ、Ⅱ级保护动物的鸟类就有30多种,包括白鹤、 金雕、灰腹角雉、绿尾虹雉等。
  8月,我们来到了神农架地区太阳鸟的老巢---天燕风景区,希望能亲眼目睹这种美丽的小精灵。我们顺着观景栈道往高处爬去,栈道陡峭险要,胆小的人根本不敢向下看。尽管大家小心谨慎地行进,但因石质栈道太滑,一位同事还是差点滑倒。如果真的不小心滑倒,那后果不堪设想---下面就是十几米的悬崖。不过,这各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大家还是急切地想亲眼目睹太阳鸟的芳容。走了约半个小时,大家累的气喘吁吁,便坐下来休息。在谈笑间,有人示意我们安静下来,并指着不远处的一颗不知名的植物,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只小鸟在不停地挥动着短圆的小翅膀,轻捷地将长长的嘴伸进花蕊深处吸食花蜜。
   “难道是太阳鸟?”,我惊奇地问道。陪同人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更引起了我的兴趣。传说中的 “东方蜂鸟”就在离我们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长长的嘴巴,长时间地悬停在空中,不断调整身体的姿势,以便更好地吸食花蜜。正当我们准备掏出相机拍摄时,那太阳鸟却很不给我们面子,一溜烟地飞走了。

  太阳鸟的生态地位相当于西半球的蜂鸟,喙细长而向下弯曲,舌头呈管形,翅膀短而圆;体重仅5克左右,身长不超过15厘米。太阳鸟常以小昆虫为食,还可以像蜂鸟一样从小花中吸食花蜜。它们鲜艳的羽衣,闪现出红、黄、蓝、绿等耀眼的光泽,夺目异常,故名“太阳鸟”。
与大黑熊插肩而过
  野生动物的应激性很高,加上近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力度开发,导致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面积急剧缩小,所以野生动物对人类充满恐惧,这给野外观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展布设红外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的项目。我有幸参与其中,并在红外相机里走进了神农架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
  这个夏天,我们在金猴岭区域回收半个月前放出的红外相机,中午回到住地把照片倒到电脑上,令大家异常兴奋的是其中有一头黑熊的图片。尽管没拍全整个熊的身子,但是从它的脑袋可以看出,那是一头身体硕大的黑熊。大家对这头熊的照片讨论不休,一个细心的同事的的发现,却让我们非常吃惊,也引起了我们极度的恐惧---他查看了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正是当天早上7:53。天哪,就在我们取相机前半个小时,那头黑熊就从相机前经过。试想,如果我们早来半个小时,就和那头黑熊不期而遇了。这是在是太可怕了,如果真的遇到了黑熊,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可以像人们常说的倒在地上装死,逃过一劫?
  拍摄到黑熊还不只这一次,2009年4月6日和2010年8月15日,黑熊都在红外相机前“露了脸”。尤其是后一次,镜头里竟然同时出现了两头黑熊!
险遭毒蛇
  神农架区域山体高大,植被丰富,参天古木随处可见。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被誉为“动物王国”的神农架,蛇类资源也很丰富,当然,如果你“运气好”的话,与毒蛇不期而遇也并不奇怪。
  2009年9月1日,我第一天来到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上班。当时正好赶上我的师妹罗芳也在这里做金丝猴研究,还有中科院动物所的杨邦和博士。
  上午10:30,猴子们都上树休息了,我们三个人在树下聊天。谈论金丝猴的有趣故事,以及他们将来毕业了要从事什么工作。大家聊的很兴奋,师妹说将来要出国深造,成为研究野生动物的专家。也不知道是第几神经告诉我,我噌的一下子跳了起来,快速逃离了那里。这下让师妹和杨博士很纳闷,不知道我怎么了。后来他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等缓过神来,我才告诉他们,刚才遇到了毒蛇。
  当时那条毒蛇已经弯起了“脖子”,嘴里吐着信子,对我发起了进攻。但是看到我吓得魂不附体的样子,它也对我这个“胆小鬼”没了兴趣。虽然我害怕的要命,但是还是看清了它鲜艳的颜色。经验告诉我,那是毒蛇!听了我的话,师妹先是吓得不得了,后来就开始埋怨我,说我光顾自己逃跑,也不告诉她。其实,可能是出于本能吧,或者是第一次遭遇毒蛇,我当时真的手足无措,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告诉他们快点逃跑!
  那次与毒蛇的不期而遇让我任何时候想起都冒一身冷汗。试想想,如果真的被毒蛇要了,怎么办?大龙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就算是送到最近的木鱼医院也要四五十分钟,在这期间,蛇的毒性可能已经蔓延全身。真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以后,我总是随身带着蛇药,以防万一。
  据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研所调查统计,林区共有蛇40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有毒。在神农架林区,被毒蛇咬伤、甚至致死的事情屡见不鲜,尤其是长期在山上工作的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和毒蛇“打交道”。不过,时间长了,他们也有了应对毒蛇的经验。即使真的遭遇了毒蛇,他们也有简单的自救的办法,不至于丧命。
探秘短嘴金丝燕
  在神农架有一种短嘴金丝燕。这种金丝燕,生活在杳无人迹的万山丛中,它们一年四季,千秋万载,从不离去,不像其它燕子冬季南飞。不管急风暴雨,冰天雪地,它们也能上升到1000多米的高空盘旋,以至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据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初步统计,神农架有金丝燕分布的地方高达10余处,多位于隐秘的高山绝壁的洞穴内。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天燕景区的燕子洞。
  2011年7月份,我随同新华社记者去燕子垭寻找短嘴金丝燕。刚走到洞的附近,我们就听到了“嗖、嗖、嗖”的声音,原来那就是燕子在飞进飞出。据说,燕子垭的燕子洞内大约生活着10000只左右金丝燕。
  燕子洞,洞深景幽,高约20米,洞内颇宽,可容千人。右侧有一偏洞,洞内钟乳石林立,水滴声如琴。燕子洞是神农架上百个奇洞的典型代表。当我们顺着洞外的石梯迈进疏朗宽阔的燕子洞,发现入口的洞壁上密布着燕子巢窝。进去十几米便一团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且湿气很大,沁肤而凉。大家打着电筒随景区黄总在洞中漫步,耳畔不时听到燕子们吱吱喳喳、往来如梭的响声,不愧是“金燕戏洞”。借着微光,直看到无数金丝燕在洞里面默然滑过,不时还能远远看到燕儿一对一对挂在壁上休息,时不时鼻尖还能觉出燕翅滑过带动的气流,耳边似乎能听到贴壁涔涔而下的泉水声。
  黄总解释说,这种金丝燕的嘴只有2厘米长,它的头部、背部与翅膀呈黑灰色,腹部为白灰色,短嘴金丝燕不仅嘴比较短,而且它们的羽翼上对着阳光能发出锦缎丝绸的光泽,尾巴也不想其它燕子那样分叉,而是呈扇形。由于后肢退化,不能栖息在树枝上,只能在空中飞翔或者栖息在巢内。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向洞中深处探去,没走多久便发现脚下被泉水打湿了,耳边不时传来深处幽幽呢喃的燕子嬉舞声。据说燕子洞长3.7公里,人可通行的道路只有1公里长,至今还没有被人从头至尾探访过全洞。
  为了更好地拍摄,我们把手电的光线打在了岩壁上,只见三五成群的燕子聚集在一起,伏卧在巢里。即使光线对着它们的眼睛,也不会离去。通常所说的燕窝,就是金丝燕用唾液黏结羽毛等材料搭建的巢穴。不过,神农架短嘴金丝燕的燕窝质量比较差,因为燕窝的材质泥巴成分较多。
  据说,短嘴金丝燕原来是生活在海边的鸟类。10亿年前神农架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到距今约7亿年前,神农架上升为陆地和高山。到大约1亿多年前,神农架地区全部变为陆地。短嘴金丝燕本是海洋一种金丝燕的变种,为什么在发生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没有随着海洋而去,而是留在这个巨大的洞穴中,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谜。
  另外,金丝燕在完全无光的漆黑环境如何辨别方向,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住处?科学工作者曾做过有趣的试验,将燕子在野外捉住,用黑布或胶布将它的双眼遮严,然后放飞,它们依然能准确无误地飞回洞中,并照样在洞中穿行,这是为什么?燕子如何在出入洞口时快速适应外面的强光环境?我相信,这些未解之谜都将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而得到解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惊险与刺激!走进神农架密林深处